【解讀與重讀】
**
所有的文本都是在特定語境中產生的,但文學作品與電器使用說明書不同的地方之一,是文學可以脫離最初的語境,持續流傳下去,而一本使用說明手冊則在產品停產之後就不具意義了。
文學能在時間長河中維繫其影響力,是因為它的意義可以隨時空變遷而呈現不同的面貌。它開放的本質,可以吸引各種不同的解讀;相對的,文學作品也有賴於持續的被解讀,才能流傳下去,發揮它的影響力。
問題是,每個時代有不同的精神,因此有些文學作品出版時,會受到當代讀者的歡迎;有些文學作品出版時飽受冷落,卻在之後的時代大放光芒;有些文學作品在大受歡迎和大放光芒之後,隨即又陷入沉寂。當然,還有更多的作品從來乏人問津。
所謂的經典,就是那些在每個時代都能召喚不同解讀的作品。那麼反過來說,人們閱讀一本經典的意義,其實也就在於如何透過經典,折射出當代的靈魂樣貌。
這是就不同的時代而言。就一個人的不同人生階段而言,其實我們的閱讀也是如此輪迴反覆的;隨著人生閱歷的不同,我們得以有不同的能力與之重新對話,並從而感悟我們此刻生命處境的意義。
詹宏志說「要用生命來讀小說」,即把所有的人生經驗拿來跟書對照,以便真正理解可能的意思。這是一場自己人生的對話,也是一個時代與一個時代的對話。
**
詹宏志三月起在中央書店導讀12本書。
1.魯賓遜漂流記(1719),丹尼爾.笛福
2.科學怪人(1823),瑪麗.雪萊
3.月光石(1868),威廉.威爾基.柯林斯
4.環遊世界八十天(1873),儒勒.凡爾納
5.吸血鬼德古拉(1897),布拉姆.斯托克
6.隱形人(1897),赫伯特.喬治.維爾斯
7.人猿泰山(1912),Edgar Rice Burroughs
8.美麗新世界(1932),阿道斯.赫胥黎
9.一九八四(1949),喬治.歐威爾
10.掉到地球上的人(1963),Tevis Walter
11.霹靂彈(1965),Fleming Ian
12.守護者注視下(1980),Marc Behm